关庙因久负盛名的关帝大庙而得名。关庙原为“关王庙”“关帝庙”。北宋靖康二年(1127),据传一邓姓富户为避靖康之乱,带家小及仆人来到关庙定居,筑庐为舍、垦田放牧,并在宅旁建一草庙,设下关羽、周仓牌位,名曰“关王庙”,寄托神灵、抵御外侮。关王庙地处商(城)麻(城)古道要冲,邓氏家族在此垦田经商,日趋发达、人丁兴旺、家道殷实,开始筹资建庙。庙建成土墙瓦顶结构,牌位换成泥塑,祭祀人群络绎不绝,香火不断,外地不少人亦移此定居,关王庙由小村庄演变成有一定规模的集镇。
登录/注册后可查看大图
明崇祯十四年(1641)八月,关王庙毁于战乱,庙宇也断了香火。
清道光二十年(1840),知府拨银重修关王庙,庙宇修得斗拱飞檐,雕梁画栋,前后两进各5间,两厢各3间,正殿摆涂金佛像十余尊,设有神龛、钟磬,对面石碑、庙旗,庙内和尚诵经文、上香火,远近香客,四时祭拜,集镇甚是热闹,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赶庙会,唱台戏,钟声悠扬,锣鼓齐鸣,这是关王庙的鼎盛时期。
朝代更迭,战火连绵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商城民团头子顾敬之多次进犯关王庙,经过战火洗礼的关王庙弹痕累累。20世纪40年代,关王庙地方人士集资重修庙宇,但再也没有昔日辉煌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关王庙扩建为关庙小学,1984年学校实施危房改造,将所有遗址全部拆除,历时800多年的关王庙从此消失。
2010年,关庙村民自发捐资,在关庙街道西南2千米处的三道河重建关王庙,再续香火。而关庙这个名称作为乡名、村名、组名,一直保留下来。